從臨安母親河苕溪看首屆吳越文化節今晚開幕
遇見吳越文化·首屆吳越文化節首屆吳越文化節開幕 從臨安母親河苕溪看吳越文化今晚,首屆吳越文化節將在青山湖畔拉開帷幕,以青山湖山水為
遇見吳越文化·首屆吳越文化節
首屆吳越文化節開幕 從臨安母親河苕溪看吳越文化
今晚,首屆吳越文化節將在青山湖畔拉開帷幕,以青山湖山水為背景,沉浸式歌舞劇《吳越風》將迎來她的首演,重現吳越國“滿堂花醉三千客”的繁華盛景。
青山湖,苕溪上的一顆明珠,折射著吳越文化的光芒。
吳越文化節為期5天,將持續至5月22日,用一臺沉浸式歌舞劇《吳越風》、一系列“吳越風情秀”、兩場文化解碼、三大分會場活動生動呈現吳越文化精彩魅力。
“陌上花開,幸福來臨”。首屆吳越文化節在青山湖畔舉辦,是吳越文化和苕溪的再次結合。苕溪流域是吳越文化的腹地,它有著許許多多獨特的貢獻。
苕溪是條什么溪 天目萬山之水所歸
東南西北中。
東苕溪、南苕溪、西苕溪、北苕溪、中苕溪。
苕溪這大水系,便是這么復雜。
太湖流域縱橫交錯的“江南水網”哺育了江浙文化,千百年間,滄海桑田,在江浙滬、皖南、贛東北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吳越文化。
太湖最重要的上游水系苕溪,便是臨安的母親河。
苕溪綿延數百公里,流域面積多達4576平方公里,覆蓋臨安、余杭、德清、安吉、湖州等吳越文化腹地,主干流又分為東苕溪和西苕溪兩大水系。
東苕溪和杭州聯系最密切,主源在臨安海拔1271米的天目山麓,一路蜿蜒而下,這條臨安的母親河經太湖源鎮、臨安主城區、青山湖街道,匯入青山湖,稍作停頓,再次流出,在余杭與中苕溪、北苕溪匯流,繼續向北流入湖州境內,最終匯入太湖。
浙江八大水系中,錢塘江、曹娥江、甬江、靈江、甌江、飛云江、鰲江皆入東海,獨苕溪北入太湖。
明朝余杭知縣戴日強說苕溪:“天目萬山之水,支派分合,會歸于此溪。”
苕溪歷來是文人騷客向往的游覽歸隱之地,劉長卿、蘇軾、米芾、黃庭堅、楊萬里、姜夔、胡仔等眾多文人詞客,曾經游覽或隱居,并留下諸多遺跡和名篇佳作。
至少有兩大中國文化瑰寶,以苕溪為名。
米芾的帖與胡仔的書。
北宋元祐年間,米芾從無錫去苕溪,作詩六首,寫成《苕溪帖》,至今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。南宋胡仔歸隱苕溪,著《苕溪漁隱叢話》,是繼阮閱《詩話總龜》的巨著。
治理苕水的事業
從春秋到1964年的青山湖
人類千年,擇水而居,苕溪在哺育一方文明、灌溉農田水利的同時,也曾水患重重。因為“天目萬山之水”會合,而溪流狹小,遇到大雨,急流暴集,涌潰莫御,邑被其災,沖激害及鄰縣。
苕溪治水的歷史,始于春秋時期。《山墟名》記載,胥塘由伍子胥開鑿,是有文字記載的浙江省境內最早的人工運河。越國大夫范蠡則在西苕溪(長興段)北岸西端挖了蠡塘。
后世影響最大的是桐廬人陳渾。東漢熹平元年(172年),陳渾為余杭令,考察了地形地勢,開掘南湖、北湖,保護、整修南湖,引溪水入湖,分殺苕溪的水勢,鑿石門、筑長垣,疏導各條河的水直到太湖。
戴日強說:“陳之功,萬世利焉。”
歲久防弛,水患復至,所以此后不斷地方官繼承陳渾的治水事業,修復前跡,如唐代的歸珧、宋代的楊時。
但水患并未根絕。
臨安志史文獻記載,南朝宋升明(478年)至上世紀末,境內較大水災139次,平均11年一次。
真正根治苕溪水患,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。1964年,歷時6年建設的大型防洪工程臨安青山水庫建成,2.13億立方米的總庫容量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災,徹底遏制了苕溪中下游的水患,保障了臨安和南苕溪下游百姓的安全。
今天的青山湖,不僅承載著臨安及苕溪沿線居民千年治水的夢想,還憑借旖旎的風光、絕佳的生態收獲了“臨安第一景”的美譽。
來自苕溪的王
“有德于斯民甚厚”
吳越文化傳承千年,見證了春秋時期的吳越爭霸、三國時期的東吳政權、南宋的宋韻文化、近現代的長三角引領。
五代十國的吳越國,承上啟下,奠定了此后吳越文化的千年繁榮。
唐朝末年,吳越國王錢镠出生在臨安功臣山下的一戶貧寒人家。彼時門前的錦溪還是苕溪支流。錢镠是飲苕溪水長大的。
875年,24歲的錢镠應募投軍,隨臨安石鏡都藩鎮將領董昌平叛,屢立戰功。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立為帝,建立大越羅平國。錢镠受朝廷之命討伐,攻破越州,俘獲董昌,獲賜金書鐵券,恕九死。
五代十國時期,錢镠被冊封為吳越國王,建立吳越國。932年錢镠去世,終年81歲,葬于臨安太廟山一帶。貫休《獻錢尚父》詩云:“滿堂花醉三千客,一劍霜寒十四州。”
吳越國以杭州為都城,轄越州、湖州、蘇州、福州等“一軍(臨安衣錦軍)十三州”,共傳三世72年。錢氏父子鼓勵農耕、修筑水壩、推行外貿,把杭州建成“東南第一州”。
978年,北宋的大一統已是大勢所趨,吳越國末代國王錢俶“納土歸宋”,百姓免遭戰爭之苦,保全了富饒的江浙吳越文化帶。蘇軾稱贊說:“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識兵革,四時嬉游歌鼓之聲相聞,至于今不廢,其有德于斯民甚厚。”
此后千年,江南富庶、文化繁榮,經久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