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香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_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_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免费导航_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不卡

【楊柳青鎮志】從明代澡堂子到清代繁華地區

楊柳青因水而興盛,南運河、子牙河、大清河在此交匯。明代以來,運河兩岸人煙日趨稠密,南方客商來此開行設棧。到清代,隨著年畫業的興起,

楊柳青因水而興盛,南運河、子牙河、大清河在此交匯。明代以來,運河兩岸人日趨稠密,南方客商來此開行設棧。到清代,隨著年畫業的興起,楊柳青的河沿大街、估衣街、豬市大街等幾條街道成為繁華地區。《楊柳青鎮志》記載,晚清時,本地經營行業有六十余種,包括石印、白鐵、電料、煤炭、發電等,商號數百家,也有搭棚業、腳行、典當行、麻行,可以說是商賈如云、車水馬龍。隨著社會的發展,許多過去興隆火爆的行業悄然消失。生于1942年、家住西渡口胡同的楊柳青掌故老人王鴻書,記錄下這些過往,從個人記憶的角度,留存住了歷史細節。

楊柳青集鎮始于明代

澡堂子的水渾濁得像米湯

明代,楊柳青形成了貿易集鎮,到清代愈加繁華,輻射運河上下游村莊,所謂“逢一排六”,農歷每逢一、六便設集市,如初一、初六、十一、十六……一旬之內有兩次大集,附商販前來買賣交易,熱鬧非凡。其中豬市大街的生豬集市遠聞名,這條街西起菜市大街南口,與席市大街相連,東至大寺胡同,與后大街相接,四鄉及楊柳青鎮的養豬戶都來此出售生豬,每年臘月時人最多,大街兩側擠滿攤點,來買肉的人擁擠不動。

澡堂子除了洗澡,還兼營茶水、理發、刮臉、搓澡、修腳、按摩、治腳氣、修指甲。過去楊柳青鎮有三家澡堂子,全在運河岸邊:一是藥王廟大街的周家澡堂子,名為“清泉池”;二是河沿大街的張家澡堂子,名為“新泉”;三是估衣街東的王家澡堂子,名為“聚華”。

我記得澡堂子門口的幌桿子要比其他商戶高一些,桿子上掛著一盞長圓形的紅燈籠,上寫一個“堂”字。掛上燈籠表示澡堂子營業,摘下燈籠表示水還沒燒開,或是歇業。每家澡堂子的外墻根兒都有一溜大水缸,這也是楊柳青的特色,因為那時楊柳青這一帶運河泥沙多,澡堂子的小工每天傍晚從運河里挑水,注滿水缸,轉天一早泥沙沉底兒,舀出上面的清水,挑到后院,用大灶燒熱,再灌進浴池里。

這三家澡堂子都沒有蓮蓬淋浴,只有大池子,常池子里的水整天不換,水渾濁得像米湯一樣,只有逢年過節洗澡的人太多時,才會一天換兩次水,還要在大門口貼上告示。有經驗又有時間的人都是一大清早頂門就去,這時水最干凈。但我記得自己小時候跟父親到澡堂子洗澡,甭管多渾濁的水,照樣撲騰得開心,洗得清爽,現在年輕人很難想象過去的日子了。

楊柳青鎮有兩條胡同的名字也跟澡堂子有關:一是老塘子胡同,位于估衣街南側,相傳清乾隆年間胡同里開了一家澡堂子;二是串心塘子胡同,也在估衣街南側,形成于清道光年間。

過去想喝開水要去水鋪

水鋪雖小但能養活一家人

過去有一種行當──水鋪,老天津人都有到水鋪買開水的慣,楊柳青有十幾家水鋪,后大街有梁記水鋪、估衣街南有張記水鋪、藥王廟西有郭記水鋪,鎮內最大的是“三不管”的于家水鋪和老公所口的卞家水鋪。

水鋪的伙計每天晚上去運河拉水,除了于家、卞家的水車是用牲口拉車,其余水鋪的水車都是靠人力推拉。車上有一個大圓木桶,運河水運回來后,伙計把木桶底部的水管打開,把桶里的水注入大水缸,加上明礬,用大竹竿使勁攪拌,直到缸里的水出現漩渦,渾水變澄清了,再沉淀一夜。

水鋪是“勤行”,別看只是燒開水,但伙計們非常辛苦,通常半夜三四點就得起來點火燒水。小水鋪只有一口大鍋,大水鋪有兩三口大鍋,有用煤燒的,有用玉米秸柴火燒的。用煤燒出來的水是飲用水,用柴火燒出來的熱水一般只有六七十度,是給富裕人家洗臉洗腳用的。水溫不一樣,燃料不一樣,價格自然也不一樣。

早晨5點,水鋪的第一鍋熱水就燒好了。農村人起得早,泡茶、洗漱都要用熱水,開水一毛錢一大鐵壺,楊柳青人管買熱水叫“倒水”,大人吩咐家里的半大孩子,“到水鋪倒壺水去”。

富裕人家買了開水回來,倒進暖水壺,喝完了再去買。普通人家過日子節省,每天買上一兩壺開水,只是沏茶時,或小孩子吃飯時才喝些熱開水。窮苦人家基本不買水,中午或晚上做完飯,用大鐵鍋燒一大鍋開水,用土灶里柴火的余溫溫著鐵鍋,也能喝上熱水,不過鐵鍋里的水總有一股菜湯味兒,只有家里來客人時,才會去水鋪買一壺開水給客人沏茶。

水鋪里的大鍋總是“咕嘟咕嘟”響個不停,有人以為鍋里的水總是開的,其實天津衛有句俏皮話,“水鋪的水──不開”,水鋪的人在鍋底扣了一個大碗,所謂開水的聲音,其實是那大碗發出來的。如果有人來買開水,伙計得臨時添火,如果只是打熱水,就不用捅旺爐火了。鍋里的水真要是一直沸騰著,一來消耗太快,二來也太浪費煤火,做小買賣就得精打細算。

除了普通人家用熱水,逢集時,趕集的人只帶著涼餑餑,也會買碗熱水,這種吃法最便宜。楊柳青水鋪的買賣都挺紅火,一間小水鋪養活一家四五口人沒問題,只是確實辛苦。水鋪在賣水之余還干挑水、送水的業務,伙計們幫著沒有壯勞力的家庭從運河挑水灌滿水缸,能賺幾分錢,有那好心的伙計還幫著在缸里放入明礬攪拌好了再走。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有了燒煤的小爐子,操作起來比農村土灶簡單多了,在爐子上做壺熱水很方便,水鋪也就慢慢消失了。

楊柳青的包子有秘方

嗑瓜子嗑出了小產業

天津人愛吃包子,過去楊柳青鎮有好幾家包子攤,比如西渡口黎記包子、大寺胡同邢記包子、河沿大街石家大院西的梁記包子、“三不管”的耿記包子,味道都不錯。因為黎記包子擺攤的地方挨著我家開的永德昌線鋪,我們兩家關系很好,黎家每天收攤后,就把鍋灶、籠屜、碗筷、桌子、凳子、旱傘等寄存在我家院子里,每年端午節他家都給我家送粽子,春節時給我家送肉餡。

黎記包子的老掌柜叫黎廣,人們慣喊他“黎黎廣”。第二代掌柜叫黎玉華,是黎廣的五兒子,他租了西渡口胡同西南角的長條房子當門臉,一直干到公私合營。上世紀80年代,黎玉華在楊柳青北門附重新經營黎記包子。

黎記包子鋪的餡料配方很講究,豬肉必須保證新鮮,手工剁餡,夏天天氣熱,人們往往吃不了太油膩,肉餡就要肥三瘦七,春秋兩季肥瘦各半,冬天天寒地凍,肉餡改成肥四瘦六。佐料配比更不能馬虎,一斤肉餡要放一兩醬油、一兩半香油、二兩半大蔥、一兩姜、半兩大料面,不能用眼看、憑經驗放,一定要稱重量。一斤餡加半斤或八兩豬骨高湯。過去沒有冰箱,調好肉餡用冰塊鎮上,一來為了保鮮,二來是讓湯料凝固,便于將湯汁包進包子里。包子皮要有嚼勁兒,不能厚,但也不能掉底、塌幫、漏油。

還有一件事挺有意思。清光緒年間,天津城里的點心鋪需要瓜子仁,組織城里居民嗑瓜子,但城里人不愛干,祥德齋、勝蘭齋等點心鋪就到楊柳青找人干。楊柳青有一戶姓范的人家,組織附居民嗑瓜子賺外快,后來發展成了小產業,陸續有陳家鋪、瓜子劉永、板橋胡同宋家、天齊廟前姜老衛等人家干這個業務,可以說這個行業養活了不少人。

這些人家從東北進貨,主要是西瓜子、南瓜子、倭瓜子,有時也有葵花籽。村民們領來瓜子,嗑出瓜子仁后交貨、領錢。有些村民扣下一點兒瓜子,留著自己家炒著吃,交貨時也能蒙混過關,因為都是鄉里鄉親,東家會睜一眼閉一眼。我記得每到學校要交學費時,我媽媽就讓我去嗑瓜子。我搬個板凳坐在院門口,連著嗑好幾天,能有一點兒收入。過去還有個說法,門牙有豁口的閨女十有八九是楊柳青人。

責任編輯:hn10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