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.6%的人有“自我設限” 當代人的友情觀越來越流行
當代人的交友瓶頸中,28 6%的人有自我設限,他們認為真正的友情只能在現實中發展,可以說傳統的友情觀依舊流行。從年齡來看,00后的交友方
當代人的交友瓶頸中,28.6%的人有“自我設限”,他們認為真正的友情只能在現實中發展,可以說傳統的友情觀依舊流行。
從年齡來看,00后的交友方式最單一。和微博、豆瓣、知乎等平臺一起長大的他們,在社交軟件上交到朋友的比例,居然是所有年齡段中最低的。而比起其他年齡段,對象、前任、合租室友、以前的同學同事也最不容易進入00后的朋友列表。
此外,在“非常規”友情調研中,有高達43.6%的人沒有這樣的朋友,比如,只有13.8%的人和領導或下屬做了朋友,這個比例比交到觀念不同的朋友概率還低。
很多人愿意承認愛父母、愛伴侶,甚至愛寵物,但說愛自己的朋友就容易顯得矯情。比起天生的親情,以及講究責任的愛情,自由度更高的當代友情,更能反映出當代人和他人的關系本質。
當代友情,大多還是基于線下的共同經歷、共同觀念才得以存續。與過去相比,它的脆弱之處是當代人的人生階段切換得飛快,而每當人們更換工作、學校、城市、伴侶,就會有新的人退出我們的朋友圈。當然,各大平臺上各種火熱、親密的表達似乎都指向現代人對友情的定義已越來越開放。
當代人的友情觀
大多基于線下的共同經歷得以存續 不合適就散,處不來就跑,比戀愛更自由
當代人如何定義朋友? TOP3選項依次是支持、陪伴、互助
平時大部分人對友情的要求并不高,能放下防備,愉快聊天,就達到了友情的基本條件,甚至平時不需要怎么聯系,但關鍵時候搭把手,就能讓一段褪色的友情回光返照。
那么友情到底是什么?哪些詞更符合你對友情的理解?最符合大家對友情理解的TOP3選項依次是“支持、陪伴、互助”,選擇人數大幅超過“承諾、競爭、對比”,這說明大家對友情的期待更多是互相扶持,而不是較著勁競爭、對比。對3/4的人來說,友情和承諾的關系并不緊密,他們并不在友情中苛求“一生一世一對一”的忠誠,不合適就散,處不來就跑,比戀愛更自由。
當代人的友情現狀
大多數人的親密好友不超過5個
當代人有朋友,但不多。大多數人的親密好友不超過5個,45.6%的人擁有1-3個認識超過五年的朋友。
講述友情的經典電視劇《老友記》,描寫了6個好朋友10年間的生活,如果把劇中的友誼情況作為基準,那么在調研中我們發現,只有13.7%的人擁有6-10個超過五年的朋友,8.9%的人擁有6-10個親密朋友。只能說電視劇里劇本式的友情畢竟可遇不可求,在現實中,每10個人就有一個無人可以傾訴。而最找不到朋友傾訴的人是男性和已婚人士,比例分別達到了16.1%和18.1%。因為男性更容易感到“傾訴羞恥”,不太有找朋友傾訴的習慣,而進入婚姻后,伴侶、家庭往往被放到更高的優先級上。
什么時候友情就結束了?
三觀不合排列第1
當代人的友盡榜TOP5中,三觀不合排列第一,有2/3的人都屬于“三觀敏感型朋友”,在背后說自己壞話事關背叛名列友盡榜第二。
上面的榜單說明,勢均力敵的友情相對穩定,在一段不對等的友誼中,雙方付出程度相差較大,會讓一方成為“友情保姆”,對方總批評對自己指手畫腳,則像“友情司令”,無法進行深度交流,或把自己當垃圾桶,則讓自己顯得像“友情NPC”。不過在什么事不會造成友盡的問題上,大家的反應相當一致,幾乎沒有人會因為別人忘了自己生日絕交,也只有不到5%的人會因為對方提出借錢而絕交。無論是對方缺乏儀式感,還是對方資金困難開口求助,基本都對一段友情無傷大雅。
當代人的朋友來自哪里? 87.2%來源于以前的同學、同事
調查顯示,當代友情的最穩定發源地,依然還是辦公室和學校。
87.2%的人和以前的同學、同事延續著友情,56.0%的人在現在的同事、同學中找到了朋友,經過朝夕相處的人都更容易得到“好友認證”。201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,平均需要200多個小時才能交到一個好朋友,而幾乎每個人和同學、同事都有大塊時間重疊,只有16.8%的人擁有在社交軟件上認識的朋友。換句話說,互聯網的點贊之交、彈幕之交、評論之交、游戲之交看起來鋪天蓋地,但并沒有多少人真正有過“網友”。那句網絡名言“網絡一線牽,珍惜這段緣”,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。